2014-05-16 阅读:24543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持人 |
申报类型 |
公示时间、网站 |
1 |
杰出贡献奖 |
朱有勇 |
杰出贡献奖 |
|
2 |
科技人员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的模式和机制 |
张海翔 |
科技进步奖 |
|
3 |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
盛 军 |
科技进步奖 |
|
4 |
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集成示范 |
葛长荣 毛华明 |
科技进步奖 |
|
5 |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选育与研究 |
曾养志 |
自然科学奖 |
|
6 |
水稻穗部性状发育的分子机制 |
罗 琼 |
自然科学奖 |
|
7 |
特晚熟芒果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彭 磊 |
科技进步奖 |
|
8 |
草地近地面反射光谱分析及特征参数筛选 |
陈 功 |
自然科学奖 |
|
9 |
高产优质早熟杂交玉米“滇超甜2号”的选育及应用 |
周书文 |
科技进步奖 |
|
10 |
O3衰减导致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分子机理 |
李 元 |
自然科学奖 |
|
11 |
植物叶面农药雾滴蒸发与扩展及其影响因素 |
余 杨 |
自然科学奖 |
|
12 |
云南(南涧)高海拔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研究与应用 |
李亚莉 |
科技进步奖 |
|
13 |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 |
徐昆龙 |
科技进步奖 |
|
14 |
基于地热和侵蚀环境条件下双层结构衬砌混凝土的设计研究与应用 |
龚爱民 |
科技进步奖 |
|
15 |
《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读本》 |
张乃明 |
科技进步奖 |
|
附公示内容如下:
1. 杰出贡献奖推荐项目
朱有勇院士申报杰出贡献奖
朱有勇院士三十余年来系统进行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研究。他的研究对现代生态农业和农田环境生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主要成绩是对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从基因互作、稀释病菌、阻隔病害、改善微环境气象条件、寄主与病菌的协同作用等方面解析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机理,研究结果在Nature、Bioscience、Phytopathology、Plosone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技术体系,获发明专利授权18件,建立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16项,创新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亿余亩,取得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国内外科技奖18项,其中国际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认为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
2.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 科技人员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的模式和机制
主要完成人:张海翔,杨林楠,李德轩,彭尔瑞,谢世清,杨金江,戴波,李文峰,武尔维,李国治,彭琳,郜鲁涛,储东霞,吕霞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本成果源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名称为“科技人员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2013年12月经验收专家组评审,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围绕科技人员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云南省为例,系统调研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形式、现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等,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缺乏长效性、系统性、积极性,及主观性较强四方面问题。研究针对科技人员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的模式,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分类方法,即:依据服务主体和运营机制,分为政府主导的公益型、市场驱动的效益型、多元合作的协同创新型三类。研究总结了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多种服务形式,进而设计并实践了2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即:“基层干部+创业人才”集中培训服务模式、“3+3”校县合作科技服务模式,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成功。
项目设计的“基层干部+创业人才”集中培训模式,自2009年应用于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面向县(市、区)、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了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水平。项目设计的“3+3”校县合作服务模式自2009年开始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曲靖市会泽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等11个州(市)或县应用,直接培训科技人员近17000人次,指导农户近80000人次,服务果蔬、生猪、中药材等产业,近三年取得效益累计7.2亿以上,年均2.4亿,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个,专题报告2个,发表学术论文16篇,在《中国教育报》和《云南日报》发表相关理论文章2篇,提交咨询报告14个。研究应用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70余次,在云南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3.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主要完成人:盛军、贾黎辉、严亮、付学奇、郝淑美、王宣军、张文生、李长文、杨东林、
吕杰、龚加顺、方崇业、王亚军、邵宛芳、陈颖丽、罗瑛、姜东华、杨瑞娟、
刘顺航、赵友、施维、金英花、刘宝 黄业伟、宋爽、王腾飞、田洋、季爱兵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普洱茶研究院、吉
林大学、云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家
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普洱天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普洱玉龙茶业有限公司、云南大唐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本成果来源于云南省政府重点攻关项目“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如下:
①研制成功普洱茶成套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项目通过对传统普洱茶发酵工艺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普洱茶高温发酵时发挥重要作用的新的9种微生物。针对普洱茶发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研制成功了普洱茶发酵的成套设备,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使普洱茶发酵时间从传统的60-90天缩短到20-24天。
②创新了普洱茶精深加工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了精制普洱茶珍规模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生产。
项目组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于普洱茶精深加工,成功研究开发出普洱茶自动化提取、干燥、精制、香气回收等技术和工艺设备,实现了速溶普洱茶珍的规模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生产。
③ 建立了速溶普洱茶珍质量标准
项目组通过对普洱茶中主要功能成分茶褐素的系统研究,制定了普洱茶茶褐素的定量方法和速溶普洱茶珍的质量标准。
④初步阐明了普洱茶功效成分及功能机理
项目组初步阐明了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预防骨质疏松、抗炎症、抗辐射、抗病毒和对睡眠影响较小的机理;证明了饮茶不会导致钙流失。从科学上解决了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⑤建设了普洱茶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平台,组建了人才团队
通过项目的实施,云南农业大学获批了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茶树与茶叶加工观测实验站等研发平台,组建了云南省茶因子与茶功效创新团队。通过对普洱茶产业发展涉及的科学问题和普洱茶的精深加工进行后续研究,开发了系列普洱茶精深加工产品,开拓了普洱茶健康饮品和日化用品市场,拓展了普洱茶的产业链。
云南省政府在普洱茶产业低迷的2008-2009年适时启动省政府重点攻关项目-----“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解决了影响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科学问题,完成了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项目的支撑下,普洱市茶产业从2008年的14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86亿元;云南省茶产业产值从2008年的140亿元发展到2013年300.75亿元,推动了云南省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4.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集成示范
主要完成人:葛长荣、毛华明、黄必志、洪琼花、赵国荣、陆晓屏、陈继红、王友文、冷静、
潘永清、彭学坤、黄琦、廖国周、胡钟仁、袁希平、毕玉芬、欧积能、赵刚、鲁
绍雄、杨国荣、王如彬、黄启超、程志斌、李泽明、文亦芾、罗富成、余选富、
叶瑞卿、杨云刚、杨庆然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龙陵县
畜牧兽医局、巍山县畜牧兽医局、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永胜县畜牧兽医局、
腾冲县畜牧兽医局、马龙县畜牧兽医局、师宗县畜牧兽医局、曲靖市畜牧兽医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本成果来源于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4NG04)。项目取得的成果如下:
①建设了龙陵黄山羊和云岭黑山羊高效繁育体系。
进行了龙陵黄山羊与云岭山羊的整群鉴定,建立了山羊系列生长模型。组建了龙陵黄山羊和云岭山羊核心种羊场,推动扩繁场建设,促进了养殖大户、合作社和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通过系列技术研发,建立了山羊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制定“龙陵黄山羊养殖综合标准”地方标准。
② 构建了山羊高效繁育的主要支撑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研究建立了山羊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及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建立了云岭山羊BMPR-IB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通过山羊体况(BCS)评定建立了奴比亚母羊体况与繁殖性能的关系;建立云岭山羊、努比羊泌乳曲线,构建羔羊补饲与断奶模式。构建了干热河谷区退化山地灌草复合型草地建植管理利用模式和退化山地草地建植管理利用模式。开展山羊主要常见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开发系列饲料产品。提出山羊舍饲、半舍饲和放牧山羊畜舍设计方案以及配套饲养管理措施,筛选出商品羊生产的品种组合,制定了山羊疾病防治技术,大幅提高山羊的生产性能。
③建立了适合热带、亚热带与温带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
在巍山和腾冲县筛选出生产性能较佳的4个杂交组合,筛选出高产青贮品种5个,优良牧草品种8个,示范推广肉牛优质饲草6万亩。研究建立了肉牛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提出了适合巍山和腾冲县饲养条件的适宜补饲方案和标准,开发高效安全肉牛饲料产品2个,年示范推广1万多吨。
④ 研究制定了优质牛羊肉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标准。
开展了云南主要山羊和肉牛品种调查、屠宰性能、肉质特性和加工特性研究,制定了“云南地方山羊及羊肉质量分级”和“云南地方肉牛及牛肉质量分级”两个地方标准,建立了肉羊、肉牛品质成套检测评定技术和采用低压电刺激、快速冷却、添加外源酶嫩化原料肉技术。
⑤显著提高示范基地肉羊肉牛生产水平。
项目成果自2004年在龙陵县、永胜县、师宗县、马龙县、巍山县、腾冲县、曲靖市和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示范推广应用以来,累计增加销售额203.32亿元,增加利润40.55亿元,新增税收778.36万元。
⑦培养了一支从事肉羊肉牛产业化生产、研发的科技队伍,获得了系列成果。
项目组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省州县11个单位110余人参加项目实施,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培训科技人员216人次、肉羊肉牛养殖人员2000余人次;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发明专利受理3项,登记牧草品种1个,建立技术标准10个,食品安全认证3项,检测评定技术5套,疾病防治技术2套,发表科技论文170篇。
5. 2014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选育与研究
主要完成人:曾养志,霍金龙,潘伟荣,曾 嵘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猪的近交系培育,美英等国从1925年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培育成功。本项目从1980年开始,选择了一对系祖采用高度近交加严格选择的方法,克服了早期世代中存在的严重近交衰退,于2003年已进入20世代,至2014年已达28世代,近交系数高达99.95%。达到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规定,也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3-2001):“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中“近交系”的命名和要求,是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的猪近交系。
在近交系建立以来及培育成功后,结合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主要应用领域,对其重要种质特性及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基础研究,研究了其移植排斥、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病理生理、抗病培育、性别分化、基因纯合、毛色分化、解剖组织、猪只普通克隆、排斥基因敲除后猪只克隆等,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SNP芯片扫描,成功克隆出了敲除排斥基因的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确定了其异种器官移植的主要排斥基因、性别控制基因、体型矮小重要相关基因等,构建了相关基础研究平台,为猪-人异种器官移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基础。
主要学术代表作:
该项目发表论文120余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为15.489。
主要完成人的贡献:
第1候选人:曾养志
1979年提出项目开展研究的设想,并亲自赴我省农村、山区寻找符合要求的近交系选育基础群,最后选定了系祖,并按全同胞和亲子交配方式进行高度近交繁育,建立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基础群。承担了近交系的建立、进入20世代通过鉴定及后续开展深层次基础理论研究的技术设计和实施工作。
第2候选人:霍金龙
参与了近交系的育种、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以及近交系的种质特性研究工作。对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移植排斥、病理生理、抗病性、毛色分化、基因纯合度、性别分化等种质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平台和技术体系的建设。
第3候选人:潘伟荣
参与可近交系的育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以及近交系基因纯合度检测、基因分型研究、血型鉴定、皮肤移植和异种器官移植等研究工作。参与了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扩繁猪场基地的建设。
第4候选人:曾嵘
参与了近交系的育种、饲养管理及相关的技术工作。采用荧光标记引物,对近交系部分亚系进行了基因纯合度、基因分型、猪白细胞抗原(SLA)基因克隆等研究工作。
6.2014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水稻穗部性状发育的分子机制
主要完成人(单位):罗琼(云南农业大学)
程祝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朱立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近十年来,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云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紧密围绕实现水稻穗部性状发育的遗传调控和水稻分子改良,利用创制和鉴定的相关突变体,开展包括颖壳发育、穗结构、雄蕊育性和生殖模式转变等重要穗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和深入的功能研究,获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①从无内稃突变体pal1/dp1形态研究入手,克隆了一个新的调控水稻内稃中央结构和护颖特性的相关基因DP1。通过对内稃形成机制的探索,发现内稃和外稃在进化上属于两个不同的器官,内稃边界组织在进化上相当于双子叶植物的花萼器官。
②发现MADS1和MADS15为水稻进行有性生殖所必需,二者突变后共同调控水稻从有性生殖向无性生殖的转变,这是有花植物两个生殖模式转变遗传控制研究的首次发现。
③克隆了颖壳棕腹沟基因ibf1及其野生型基因IBF1。IBF1通过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的表达,抑制水稻颖壳中总黄酮和花青素的积累,而影响水稻棕腹沟的颜色。
④克隆了金黄颖基因gh2 及其野生型基因GH2。GH2编码一个肉桂醇脱氢酶CAD,是水稻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松柏醇和芥子醇前体合成的一个重要多功能酶。
⑤克隆了雄性不育基因mil1和zip4,发现两者是通过调控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而实现雄性不育的。
⑥通过对创制的两个影响水稻花序分枝数和结实数,且粗秆大穗的等位突变体lp-1和lp-2的鉴定,克隆了大穗基因lp及其野生型基因LP。发现LP通过参与内质网相关蛋白的降解和细胞分裂素动态平衡的调节,来调控水稻穗型的发育。
⑦相关成果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9篇,累计SCI影响因子54.205,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987,SCI他引114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同行专家组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花植物生殖模式转变调控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罗琼鉴定了一个水稻无内稃的自然突变体pal1/dp1,从dp1形态研究入手,与朱立煌共同完成了调控水稻内稃中央结构和护颖特性的新基因DP1的克隆。通过对内稃形成机制的探索,发现内稃和外稃在进化上属于两个不同的器官,而内稃边界组织在进化上相当于双子叶植物的花萼,阐明了水稻内稃与外稃之间,以及它们与双子叶植物花萼器官之间在进化上的对应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国际问题。罗琼与程祝宽共同完成了颖壳棕腹沟基因ibf1和雄性不育基因zip4的克隆。发现IBF1通过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的表达,抑制水稻颖壳中总黄酮和花青素的积累,从而影响水稻棕腹沟的颜色;zip4通过调控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而实现雄性不育。
程祝宽发现MADS1和MADS15为水稻进行有性生殖所必需,二者突变后共同调控水稻从有性生殖向无性生殖的转变,这是有花植物两个生殖模式转变遗传控制研究的首次发现;克隆了金黄颖基因gh2,发现GH2编码一个肉桂醇脱氢酶CAD,是水稻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松柏醇和芥子醇前体合成的一个重要多功能酶;克隆了雄性不育基因mil1,发现mil1通过调控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而实现雄性不育;创制了两个影响水稻花序分枝数和结实数,且粗秆大穗的等位突变体lp1和lp2,克隆了大穗基因lp,发现LP通过参与内质网相关蛋白的降解和细胞分裂素动态平衡的调节,来调控水稻穗型的发育
8篇代表性论文:
①Identific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a mutant gene for palealess spikelet in rice. Planta,2005,221:222-230(IF=3.347),他引:39
②An AT-hook gene is required for palea formation and floral organ number control in rice. Developmental Biology,2011,359: 277–288. (IF=4.069),他引:20
③DEP and AFO regulate reproductive habit in rice. PLoS Genet.,2010 6: e1000818. (IF=8.694) ,他引:30
④Somatic and reproductive cell development in rice anther is regulated by a putative Glutaredoxin. Plant Cell,2012,24: 577-588. (IF=8.987) ,他引:17
⑤The role of ZIP
⑥A novel gene IBF1 is required for the inhibition of brown pigments deposition in rice hull furrows. Theor. Appl. Genet.,2012,125:381-390. (IF=3.658) , 他引:3
⑦GOLD HULL AND INTERNODE2 (GH2) encodes a primarily multifunctional cinnamyl-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 in Oryza sativa. Plant Physiol. 2006,140: 972-983. (IF=6.555) , 他引:66
⑧Mutations in the F-box gene LARGER PANICLE improve the panicle architecture and enhance the grain yield in ric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1,9: 2001-2012. (IF=6.279) , 他引:29
7.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特晚熟芒果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彭磊 汪开华 周玲 李朝琴 张宏瑞 郭学红 吴兴恩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华坪县园艺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该成果以云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芒果花芽分化再花机理研究》(
郭学红制定了“特晚熟芒果果实套袋技术”,汪开华编写了 “绿色食品—华坪晚熟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等材料。课题组发表论文17篇,申请专利一项。彭磊、吴兴恩培养了1名硕士研究生、14名本科生。课题组举办了178期培训班,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芒果种植户13166人次。周玲提出了果糖是芒果剪口芽花芽分化期间主要的能量供应物质的观点。彭磊明确芒果花芽分化较适宜的气温为
2011年~2013年,特晚熟芒果生产关键技术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应用面积达11.2万亩,生产芒果7.9万吨,实现产值7.25亿元。花期调控技术挽救了60%的花穗后,三年内共挽回芒果4.75万吨,挽回经济损失4.35亿元;平均每年挽回芒果1.58万吨,挽回经济损失1.45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滇西北、滇东北海拔1150~
8.2014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草地近地面反射光谱分析及特征参数筛选
主要完成人(单位):陈功(云南农业大学),龙光强(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该成果运用草地生态学和光谱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以山地灌草丛、山地草丛、草坪、人工饲用草地为对象,研究草地反射光谱对植被基况、环境胁迫等因素的响应规律及其植物生理学机理,筛选光谱特征参数,构建和验证反演模型。主要发现点:
①山地灌草丛、草丛植被数量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对其光谱反射特征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封育在有效改善草地基况的基础上,显著改变草地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使反射光谱曲线发生质的变化。
②明确了草种、施肥对草坪草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反射光谱的影响;阐明了草坪冠层叶绿素水平与光谱特征参数(Rg,Ro,GNDVI,NDVI)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草坪色泽评价新指标-绿度光谱指数(GSI),为草坪色泽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③探明了干旱胁迫对马蹄金草坪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建立了主要抗旱指标与高光谱参数、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探明了水分胁迫、氮素胁迫对马蹄金反射光谱存在的互作效应。
④揭示了多花黑麦草叶绿素水平与红边位置(λr)、植株氮含量与植被指数(NDVI,DVI)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本项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1篇,他引72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引65次。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
项目主持人陈功, 负责项目研究目标和方案的制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的设计,组织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第一作者出版科技专著《林草植被与水土保持》1部,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
项目主要完成人龙光强,负责马蹄金草坪对干旱胁迫的反射光谱响应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参与高光谱参数定量评价草坪色泽、多花黑麦草对氮肥水平的高光谱响应试验研究。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1篇,第三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1篇。
9.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高产优质早熟杂交玉米“滇超甜2号”的选育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周苏文 赵磊峰 朱永平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滇超甜2号是由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玉米研究室利用引自国内外优良超甜玉米为育种材料,自交分离出优良自交系组配的超甜玉米单交种,组合为ME18×TB1。 200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滇审玉200404号)。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玉米引种到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化的鲜食玉米品种,生产上只能以饲料玉米代替之。项目起始于2000年,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仅有沿海的几个省区有超甜玉米的规模化种植,品种多来自台湾、美国和日本等地,进口种子价格每千克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十分昂贵,在我省的适应性也比较差。
二、主要技术创新点
(一)建立了超甜玉米标准化繁育制种技术体系
技术要点:①双亲育苗移栽 ②苗期重点防治螟虫 ③全田、全程人工授粉 ④种植采粉区
(二)建立超甜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技术要点:①选地整地 ②育苗移栽 ③重施有机肥 ④早防螟虫 ⑤拔分蘖株
三、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高
四、品种适宜地区
全省绝大多数的中低海拔地区均适宜种植,最具有特色的是版纳、德宏、红河、元江、元谋等低海拔无霜或略有几天轻霜热区的秋、冬季栽培;开远、弥勒、蒙自等地的秋季栽培及昆明及许多类似地区的大棚早春栽培,做到淡季上市,供不应求,定价权由种植者说了算,价位高,经济效益尤为突出。
五、推广应用及社会效益
2011~2013年,该品种在玉溪、楚雄等地的推广面积累计达到26.62余万亩,新增产量43691.40吨,新增产值17375.96万元。三年杂交制种面积累计2000亩左右,制种产量18万公斤左右,获益约1080万元。以外省、外国种子均价400元/公斤估算,三年仅种子就为农户节约5400万元。
滇超甜2号平均亩产1000
云南农业大学提供的试验用地、实验室、工作室及资金援助是项目实施及完成的条件和保障。课题组成员十几年来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长期坚持科研及推广工作使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成效不断扩大。
10. 2014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 O3衰减导致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分子机理
主要完成人(单位):李 元(云南农业大学)
祖艳群(云南农业大学)
何永美(云南农业大学)
高召华(云南农业大学)
湛方栋(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研究了不同UV-B背景的灯盏花、割手密等植物的种内差异,并对植物形态、生理生态、分子机理、遗传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综合评判灯盏花和割手密对紫外辐射响应敏感性的响应指数,并用于筛选敏感和耐性品种;通过大田条件下模拟UV-B辐射增强,得到了2个UV-B耐性和敏感基因片段,获得了国际基因库登记;研究了植物UV-B防护剂;揭示了植物生理生态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及变化规律和分子机理。
主要完成人的贡献:
李元,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项目进展、数据和报告总结。研究不同植物在UV-B辐射下生理生态的变化情况,从内源激素、类黄酮、色素、糖代谢、根际微生物、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机理等方面分析了植物对UV-B辐射响应敏感性差异的机理的研究有贡献。是代表性论文“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for UV-B tolerance genes in wild sugarcane (Saccharum spontaneum L.)”的第一作者。
祖艳群,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项目进展、数据和报告总结。在UV-B辐射增强情况下,植物生理生态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理生态差异的机理,构建了植物生理生态对UV-B辐射响应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有贡献。是代表性论文“UV-B辐射对仙客来的生理效应.”的第一作者。
何永美,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通过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构建了割手密耐UV-B的特异DNA片段,发现了与UV-B辐射抗性有关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有贡献。是代表性论文“灯盏花产黄酮内生放线菌筛选及产黄酮能力的初步研究”的第一作者。
高召华,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水杨酸(SA)、抗坏血酸(ASA)等4 种防护剂对小麦UV-B辐射响应敏感性的生理生态调控及机理的研究有贡献。是代表性论文“小麦UV-B辐射防护剂的筛选及其机理探讨”的第一作者。
湛方栋,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UV-B辐射对植物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真菌和优势种群的影响,阐明了UV-B辐射增强条件下,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有贡献。是代表性论文“紫外辐射增强对4个甘蔗割手密无性系根际真菌数量和优势种群的影响”的第一作者。
11. 2014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植物叶面农药雾滴蒸发与扩展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完成人(单位):余杨(云南农业大学)、杨焕文(云南农业大学)
吴国星(云南农业大学)、王穗(云南农业大学)
时玲(云南农业大学)、饶志坚(云南农业大学)
査友贵(云南农业大学)、陈秀红(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左雯(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吕国强(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芮红梅(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为了消除农药对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潜在威胁,国内外一直高度重视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工作。开展农药雾滴在植物叶面上蒸发和扩展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探寻农药利用率提高的新途径之一。
本项目以4种蔬菜、5种烟草、2种花卉和酸苹果树的叶面作为雾滴的供试蒸发表面,研究了作物叶面微观构造对农药雾滴蒸发和扩展行为的影响规律:植物叶面蜡层越厚,农药雾滴蒸发时间越长,而覆盖面积越小;细毛密度越大,农药雾滴蒸发时间越短,而覆盖面积越大;气孔密度越大,农药雾滴蒸发时间越短,而覆盖面积越大。
以4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6种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1种漂移阻止剂为供试农药助剂,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揭示了农药助剂对农药雾滴蒸发和扩展行为的影响规律:添加表面活性剂能使农药雾滴蒸发时间显著缩短,使覆盖面积显著增大;漂移阻止剂能使农药雾滴蒸发时间增长;有机硅、非离子和阴离子这三类表面活性剂中,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农药雾滴蒸发和扩展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强,使雾滴蒸发时间显著缩短,使覆盖面积显著增大;在一定范围内,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对农药雾滴蒸发和扩展行为影响也越强。
项目还研究了5种雾滴直径和3个相对湿度对农药雾滴蒸发和扩展行为的影响规律:雾滴直径雾滴直径越大,农药雾滴蒸发的时间显著增长,覆盖面积也显著增大。蒸发时间和覆盖面积与雾滴直径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相对湿度对农药雾滴蒸发时间的影响显著,随着雾滴直径的增大,雾滴在所有蒸发面的蒸发时间明显增长;但相对湿度对农药雾滴覆盖面积的影响却不显著。
成果发表论文18篇,3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2篇ISTP收录。合计影响因子为8.906。总引频次97,其中SCI引用25次。培养4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发展云南的生态农业。
12.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云南(南涧)高海拔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亚莉、赵尹强、周红杰、饶炳友、赵维标、李加凤、
朱建政、张之娟、刘志刚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该成果依托大理州和南涧县科学技术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和南涧县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开展了“云南(南涧)高海拔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研究与应用”。
通过项目研究,建立300亩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制定了《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采用该规程进行种植管理,有效的减少了茶园建设和管理的投入。粮食作物以大春玉米、小春小麦、豆类以及蔬菜等轮换种植。2008-2010年应用该技术累计实现总产值2717.74万元。
对粮茶、核茶、樱茶、桤茶等不同间作模式下的茶园土壤生态和茶叶产量、品质进行分析,探明茶园间作的利弊;提出合理有效解决方案;研究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核桃、樱花、桤木与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种植技术规程》。2011-2013年应用高海拔立体生态核茶间作模式,2011年核茶间作面积40335亩,2012年56425亩,2013年达80012亩,三年累计新增产值3.32亿元。高海拔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技术的应用既发展了茶叶生产,又有效地规避由于种植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增加了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期间,应用取得的成果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全县农户种植,涉及7个乡镇20000多农户,提高农户整体素质,改善了茶树种植管理水平,茶农整体受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5人晋升高级职称,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生2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云南农业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发表论文6篇,完成硕士论文1篇。《中国南涧茶业》一书获云南省第六届地方志优秀成果“地情类”三等奖,该书对南涧茶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宣传南涧茶业、推动南涧茶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建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效地增强云南省南涧县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成果已成为南涧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为促进南涧县茶叶产业及农业综合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云南高海拔茶园的间作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徐昆龙 饶志坚 马福云 孙宁英 杨红凌 黄 梅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本项目研究始于2006年,依托2009年立项的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财务管理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研究》(项目编号:JG200948),项目主持人为
14.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地热和侵蚀环境条件下双层结构衬砌混凝土的设计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龚爱民,孙海燕,彭玉林,邱勇,宋天文,普恩茂,杨玲,黄海燕,王福来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简介、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获得知识产权情况、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800字以内):
本项目以龙陵县香柏河河道整治中分洪隧洞工程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地热和地下水侵蚀等)为研究背景,对双层结构衬砌混凝土在分洪隧洞混凝土中的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地热条件下混凝土施工工艺等三个方面,主要取得下列研究成果:①针对特殊环境条件下,提出了“混凝土抗地热、抗侵蚀和结构稳定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支护结构” 的设计方法,双层结构中的隔热防腐保护层有效地改善了地热条件下结构层混凝土的施工条件,降低了正常运行条件下结构层内外温度差,提高了衬砌混凝土的耐久性;②通过在基准组混凝土中引入火山灰、聚丙烯纤维以及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等辅料,利用各辅助材料间的复合叠加效应,配制出集地热条件下混凝土的硬化、抗裂,碳酸盐作用下的抗侵蚀及混凝土支护抗力为一体的混凝土;③提出地热作用下双层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技术,解决了地热条件下水泥混凝土的正常凝结与硬化问题,有效地控制了结构层混凝土的早期开裂。
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龙陵县香柏河河道整治中分洪隧洞工程中,该工程自2006年10月开工,2007年11月完工,投入运行至今,经多年连续检查,整条隧洞良好,未出现不良裂缝,也未出现地下水侵蚀现象,由此可见,该成果的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工程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同时还将提高了工程的服役寿命,在促进工程所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3年该旅游区的累计新增利润达2360万元。该成果的成功应用和实践检验表明,它将为今后解决其它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借鉴。
该研究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热侵蚀条件下隧洞衬砌用双层结构混凝土”1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培养青年教师3人(2位教师由中级职称晋升为高级职称,1位老师由初级职称晋升为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5人。成果于
15. 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科普类)
项目名称:《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读本》
主要完成人:张乃明 段永蕙 史 静 张仕颖 夏运生 段红平蒋智林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热点问题,而且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事实上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急需普及。虽然已出版环保知识读物有不少,但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和农民读者群科的科普图书资源缺乏,因此以农村环境保护为主题、以广大农民及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为读者对象的科普作品的编著出版,可为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挥积极作用。《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的编著被云南省科协列入2009年云南省科普项目予以资助。
为使本科普作品真正做到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易读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本书紧密结合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农村环保问题,将全书分为基础篇、治理篇和综合篇三部分共十二章。内容包括农村环境保护概述、农村水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利用、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与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污染控制、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生态农业与农业清洁生产、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与标准等。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作为科普读物的通俗性和普及性好,文字表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行5000多册,被大量引用、下载和点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普遍认为该著作内容新颖,按基础篇、治理篇和综合篇的设计合理,符合认知规律便于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学习理解,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读者群的需求,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云南省农业环保监测站、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等机构对本书的使用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出版发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