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云南农业大学申报201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

2013-05-20  阅读:22142 

序号
成果名称
主持人
申报类型
公告时间、网站 
1
文山丘北辣椒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示范
吴伯志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2
环境友好系列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张乃明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3
高产优质早熟杂交玉米“滇超甜2号(云超3号)的选育及应用
周苏文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4
高黎贡山猪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赵桂英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5
 云南省玉米主要叶斑病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何月秋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6
普洱茶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与新产品
周红杰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7
云南刈牧型人工草地优质牧草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毕玉芬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8
猪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鉴定
刘永刚
自然科学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9
云南部分地区猪主要呼吸道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舒相华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10
香软型杂交粳稻滇优34、滇优35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陶光喜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11
无人飞艇低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
王建雄
技术发明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12
云南主要间套作作物高产高效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汤  利
科技进步奖
2013年5月20日---5月27日云南农大科技处网站
附公告内容如下: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文山丘北辣椒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人:吴伯志、朱海山、李元、陶玫、祖艳群、李正跃、廖永平、普正学、字淑慧、邓明华、张宏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丘北县农业局、砚山县农业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1.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
培育了丘北辣椒新品种、研究了丘北辣椒合理施肥、土壤As污染磷控、辣椒病虫害控制、辣椒玉米多样性无公害栽培的理论、机理及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技术创新点:
1.培育了丘北辣椒新品种3个。项目开展了丘北辣椒的系统选育和杂交选育,选育出丘北辣椒新品迷你辣椒1号,丘北早椒1号和丘椒1号。繁育了种子,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辣椒常规种相关的质量指标。在丘北辣椒种植区具有建好的应用前景。本创新点属于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发表论文12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5篇),登记辣椒新品种3个,制定地方标准2个。
2. 形成了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技术。通过多种间作模式的研究,筛选出了丘北辣椒和玉米间作(10:2)种植模式,阐明了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的生态学机理。探讨了辣椒病虫害防控、无公害规范化种植的理论及机理,集成了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控制病虫害流行和促进粮食增产。本创新点属于作物栽培耕作与植物保护学科。发表论文7 篇,申请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 1个。
3. 开展了科学施肥和As污染控制研究。通过研究筛选出辣椒专用肥配方2个,氮磷钾配比为12:10:14、14:8:12,形成了合理施肥的技术,达到了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肥料、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的目标。深入研究了科学施用磷肥(P2O5)75-150 kg / hm2,降低有害元素As在辣椒产品中富集的过程及机理,形成了可行的应用技术。本创新点属于农业生态学学科。发表论文11 篇,申请专利2项。
2. 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在文山州示范应用。培训农民及农技人员累计达到1.8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5万余份。成果应用以来,2006~2009年核心示范13.24万亩,辐射带动64.44万亩,新增经济总收入1.77亿元,其中,新增玉米产量34925.72吨,增加玉米产值3492.57万元。 2010~2012年,核心示范29.0万亩,辣椒新品种栽培面积20.5万亩,辐射推广200万亩,新增总产值97656.6万元,其中,新增玉米产量20628万公斤,新增玉米产值45381.6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评价。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型系列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单位):  张乃明   史  静    杨发祥   杨章福  秦太峰尚海丽  夏运生   龙智勇    张仕颖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云叶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农家乐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本项成果是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云南云叶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农家乐复合肥有限公司在多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以及企业横向委托等多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重大集成应用与推广,主要的创新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针对缓/控释肥包膜材料难以降解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研发长效专用肥料制备工艺与装备,研发出的长效稳定性肥料能够比传统肥料氮肥利用率提高12%,同时肥效期达到100天,在大田作物能够实现一次底肥施入增产10%~15%。(2)针对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前处理困难的问题,研发利用云南特色农业有机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的简捷高效制备工艺,并对生物炭基复合肥的进行研制,实现了土壤改良、肥料高效化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3)针对微生物肥料效果差和吸附载体资源受限问题,在低磷土壤上对高效解磷细菌分离筛选、并鉴定其溶磷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土壤磷素的活化工艺,研制成功土壤磷素激活剂,提高土壤Olsen-P含量20-30%左右,在玉米生长的田间示范验证中效果良好。
项目通过在生物炭制备工艺以及有机肥发酵工艺领域的深入探究,获得烟梗提取碳酸钾精制炭的方法、有机肥发酵布料装置以及含氨基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及其制备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代表性学术著作3部,分别是《绿色农业知识读本》、《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作物营养与合理施肥》。
本项目以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发研制成功了长效作物专用肥料、生物有机烟草专用肥料、生物炭基复合肥料、土壤磷素激活剂等环境友好型肥料系列产品,成功实现产业化,系列产品累计生产24.28万吨,已推广应用480多万亩,新增农业产值1.44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03亿元,环境友好型系列肥料的研发成果不仅为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实用的技术与产品,而且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化肥污染控制相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高产优质早熟杂交玉米“滇超甜2号(云超3号)”的选育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周苏文,朱永平,赵磊峰,和凤美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滇超甜2号(云超3号)是由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玉米研究室利用引自国外优良超甜玉米为育种材料,自交分离出优良自交系组配的超甜玉米单交种,组合为ME18×TB1。果穗籽粒黄白相间,品种属于典型的花超甜,具有优质、早熟、高产的特性,200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玉200404号),并开始了示范推广工作,面积逐年增加。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针对我省甜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为狭窄的实际和云南特殊生态对玉米品种多样性和广适性的迫切要求,从2000年开始进行本项目的研究。项目充分利用外引热带超甜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性地将温带和热带两种种质的优良特性聚合,经过多代自交分离出优良自交系组配优良超甜玉米单交种,选育出实现我省范围内周年均能播种的优质、高产、早熟的超甜玉米单交种,解决我省缺乏超甜玉米单交种问题,云南鲜食玉米周年上市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技术创新点
1. 种质创新:充分利用外引热带超甜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性地将温带和热带两种超甜玉米种质的优良特性聚合选育超甜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与国内超甜自交系没有血缘关系或很少,可以减轻流行病害生理小种的传播。
2. 选育方法创新: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数据库,构建超甜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亲缘关系图谱。根据不同类群,采用聚合杂交组成综合群体,将多个优良基因性状进行聚合,拓展和创造新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超甜自交系。通过配合力测定及分析和杂种优势群划分,根据不同类群选择亲本,组配超甜玉米单交种。
三、品种特征特性
品种属早熟类型,从出苗到采收鲜穗,春播80天左右,在热区反季播种约100天。籽粒黄白相间,是典型的花超甜,多年来,花超甜玉米一直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热烈追捧。适宜种植密度约3200株/亩。果穗呈长锥型,长约20厘米左右,没有秃尖,穗部性状美观。在口感品质上具有甜、香、脆、嫩、滑等独特的风味。平均亩产鲜果穗1200kg左右。主要用作鲜食、加工罐头及速冻食品。鲜穗收获时茎秆青绿,植株保绿度达到98%左右,是优良的青饲料。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灰斑病等玉米主要病害。
四、品种适宜地区
春、夏播适宜在我省海拔1400~3000m的地区播种;冬播适宜在我省海拔1200米以下的无霜或略有几天轻霜的热区如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红河、元谋、元江、宾川、巧家、永胜等热区。建水、弥勒、蒙自等海拔约1600米左右或以下地区可在八月份秋播。秋季、冬季及早春种植,淡季上市,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推广应用及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品种在全省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余万亩。该鲜食玉米品种的成功推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了市场、提高玉米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加工企业和销售领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高黎贡山猪的发掘及利用
  主要完成人:  赵桂英  段星泉  杨国强  苟  潇  尹仲渔  严达伟  马文章    何淑美  杨志雷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农业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 
   “高黎贡山猪”是云南农业大学赵桂英老师等于2005年在怒江州新发现的一个畜禽遗传资源,5年多次到怒江州进行调查、各项性能测定、样品检测、数据整理和一系列研究。申请进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2010年3月2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 派出猪专业委员会专家到泸水县进行现场鉴定,2010年6月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云南省农业厅上报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2010年11月26日农业部发布1493号公告,将高黎贡山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录入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年和2012年在泸水县先后建立了高黎贡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2010-2012年在泸水县6个乡镇进行推广应用。发表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4篇,SCI1篇)。
    项目创新点:①高黎贡山猪是继1985年全国猪种遗传资源普查后近30来云南省新发现的一个地方优良猪种资源,2010年鉴定通过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11年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丰富了我国猪种资源。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高黎贡山猪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这在动物中实属罕见。③通过对高黎贡山猪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相关基因2,4-双烯脂酰辅酶A还原酶(mitochondrial2,4-dienoyl—CoA reductase,DECR)进行研究,对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大河猪、滇南小耳猪、迪庆藏猪、长白猪、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的DECR基因外显子1的克隆及SNP检测,结果显示高黎贡山猪在DECR基因外显子1筛选到一个SNP(C237T),高黎贡山猪为T,其它猪为C。通过271头猪检测,该突变基因频率为79%,其它检测的群体尚未检测到,该突变可能为高黎贡山猪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标记,是发掘动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沉积相关基因的特色资源,是生产优质保健猪肉的优良猪种之一。④2011年和2012年先后建立了高黎贡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对高黎贡山猪的资源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黎贡山猪猪种在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当地得到快速推广,2010-2012年累计在泸水县6个乡镇生产商品仔猪234718头、肥猪64014头,实现产值26302.51万元,农民增收7572.62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黎贡山猪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猪种,对怒江州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云南省玉米主要叶斑病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何月秋,周惠萍,肖文祥,李月秋,沙本才,王贵斌,赵文华,杨进成,禹崇云,吴毅歆,吴景芝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保山市植保植检工作站,大理州植保植检站,楚雄州植保植检站,红河州植检植保站,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推荐单位:云南教育厅
本项目依据云南省玉米种植特点和病害发生实际,开展了主要叶斑病种类调查和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有以下创新点:1.调查了云南省玉米主要叶斑病害种类、发生程度、分布范围,玉米灰斑病、大斑病和锈病发生规律,并制订了一套综合防治对策,即:开展抗病育种和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处理种子和清除田间病残体为前提,加强肥水管理为关键,在大喇叭口期开始药土灌心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2. 研究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药土法施药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和开展了大面积应用;3. 鉴定并命名了1个新的抗灰斑病基因GLS1-1,并将其定位在玉米第四染色体上,距离S129-365分子标记5.3cM;4.培育成功38个抗灰斑病和大斑病的自交系,并被云南省育种工作者应用;5.在云南省第一次大范围地研究玉米大、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现玉米大斑病菌有11个生理小种,其中致病力强的123N号小种为优势小种。玉米小斑病菌有O、C、S、T等4个生理小种,以O小种为优势小种,为云南省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发生较重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6.明确了云南省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其中CCR3为主要生理小种,CCR1和CCR2亦有分布;7.采用二级分段培养法,成功地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玉米灰斑病菌分生孢子,克服了该病菌难以培养,生长缓慢,产孢子少的困难,为玉米抗灰斑病遗传、抗病育种、病原菌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8.建立了一套玉米病害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共鉴定了1500余份玉米新品种对玉米灰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穗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等9种病害的抗性,为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审定工作提供了实验依据。
依据综合防治策略,2010~2012年在大理、玉溪、红河、保山、楚雄、临沧、昭通等地开展玉米主要叶斑病综合防治面积875.34万亩,平均防效为80.23%,比不防治平均亩增加产量80.63千克,累计新增产量70579.85万千克,新增收益19.17亿元。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普洱茶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
主要完成人:周红杰,黄云战,李亚莉,赵永洁,秘鸣,赵萍,袁文侠,郭睿南,赵尹强,龚加顺,陈华红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成果来源于云南省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2009CC005)。
通过项目实施,在普洱茶加工工艺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首次将生物发酵过程与工程技术结合,研制了集潮水、渥堆、翻堆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200920111698.9);创新性的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PLC控制技术创建普洱茶自动控制发酵车间;研发了普洱茶发酵车间自动测控系统,解决了传统发酵车间开放式、不可控、卫生条件差等现象,实现普洱茶发酵清洁化和可控化。应用专利菌株研制发酵剂,进行单一和复合菌株组合发酵,稳定和提高了普洱茶品质。筛选产功能物质(γ-氨基丁酸、洛伐他汀)菌株(201010182948.5,201010182965.9),首创云南大叶种鲜叶厌氧处理设备(201120132521.4),从功能物质角度研发了GABA茶和洛伐他汀普洱茶,为提高普洱茶附加值、开发功能普洱茶\特色普洱茶和科学普洱茶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技术成果先后在昆明、大理、普洱等生产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其中,专利“一种鲜叶厌氧处理设备”在云龙县宝丰乡大栗树茶厂和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推广应用,发酵车间和发酵控制设备在普洱茶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广应用,洛伐他汀发酵剂在云南万红扬茶业有限公司推广应用,微生物发酵剂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万红扬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自2009年推广应用以来,应用企业累计生产普洱茶451.19万公斤,产值83510.1万元,实现利润8351.01万元,利税14196.717万元,新增利税1218.28万元。
技术成果的应用,缩短普洱茶品质形成时间,提高了制茶率,稳定普洱茶的品质,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不规范,可控性差的问题。对应用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品牌的树立起到很好的作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对消费者的饮用安全提供了保障,对规范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及促进云南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改进普洱茶加工工艺,提高普洱茶附加值,促进普洱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云南刈牧型人工草地优质牧草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毕玉芬,马向丽,墨继光,联伟,黄梅,李崇火,姜  华,王海宁,罗富成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迪庆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开远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建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南涧县畜牧兽医局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本项目是2011年由云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公益行业项目(nyhyzx07-22)子课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以建立优质刈牧兼用型人工草地和生产优质牧草为目标,开展了优质牧草品种选育、引种和筛选;牧草种植技术、加工与利用技术;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选育出德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eqin’),于2010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号415。该品种是云南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紫花苜蓿品种,适宜于迪庆州海拔2 000~3 000m及类似地区种植利用,为牲畜提供了优质豆科牧草,弥补了牲畜粗蛋白饲料不足的问题。
    2、筛选出麦迪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am.‘Mathilde’)、德娜塔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Donata’),于2010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号分别为390和398。其中,麦迪多年生黑麦草是云南首次国审登记的多年生黑麦草品种。该两个品种适宜于建立刈牧兼用型人工草地,生长旺季可以刈割利用,冬春季节又可以用作牲畜的放牧场,可有效地缓解冬春牧草缺乏的问题。
 3、选育和筛选出三个优良牧草品种:迪庆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 ‘Diqing’)、雷司令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Riesling’)、远航鸭茅(Dactylis glomerata.cv.‘Endurance’),于2011年通过审核且目前参加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该三个品种共生性好,是我省草地改良和草山草坡建立混播草地的优选品种。
4、研制了德钦紫花苜蓿、麦迪多年生黑麦草、德娜塔鸭茅、迪庆百脉根、雷司令白三叶、远航鸭茅的配套栽培和利用技术,并与优良品种同步推广和应用。此外,还制订了云南省地方标准《优质牧草栽培与利用技术标准  鸭茅》;研制了苜蓿等牧草干草调制方法。这些配套栽培和利用技术确保了优良品种的生产能力。其中,提出的云南种植紫花苜蓿在45cm生长高度时刈割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云南紫花苜蓿生产中孕蕾期作为刈割标准的困惑。
    5、阐明了德钦紫花苜蓿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提出了促进非洲狗尾草种子萌发的技术;解析了高温和干旱对扭黄茅种子活力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牧草理论研究基础。
6. 公开发表论文13篇,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篇。申请并获受理《德钦野生紫花苜蓿组培繁殖方法》专利1项。项目培养了2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本科生。项目还培训了700余人基层科技人员和群众。
7、项目成果在云南德钦县、开远市、大理州等地地推广应用,建立4.3万亩高产人工草地,生产优质鲜草产品15万余吨;通过技术体系的推广,带动农牧户455户,带动6.7935万亩人工草地实现高产,生产鲜草27万吨。累计经济效益9610万元。此外,这些人工草地在保持水土,减少径流,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碳汇作用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猪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鉴定
主要完成人(单位):刘永刚(云南农业大学)
严达伟(云南农业大学)
 安清聪(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主要学术代表作、主要完成人的贡献(800字以内):
该成果通过mRNA差异显示、RT-PCR、生物信息学、RACE等技术,在猪肌肉、脂肪、肝脏、及垂体组织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14个。
 通过生物信息学、RT-PCR等技术,在猪混合组织样cDNA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9个(NCF2,BCKDHB,BCKDHA,UCHL3,RIT1,SDHB,SNRPA,CRYBB1,CCND3),这些基因提交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EU442567, EU442568,EU442569,DQ972951, DQ972971,DQ915494,DQ915498, DQ972960, DQ915497),同时对这9个新基因进行了序列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通过mRNA差异显示、生物信息学、RT-PCR、RACE等技术,在猪脂肪组织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1个(MGLL),该基因提交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FJ436393),同时对这个新基因进行了序列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通过mRNA差异显示、RT-PCR、生物信息学、RACE等技术,在猪肌肉组织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2个(PRPF3、FASTK),这些基因提交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FJ167679、FJ438466),同时对这两个新基因进行了序列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通过mRNA差异显示、RT-PCR、生物信息学、RACE等技术,在猪肝脏组织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1个(erlin2),该基因提交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FJ436386),同时对这两个新基因进行了序列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通过mRNA差异显示、RT-PCR、生物信息学、RACE等技术,在猪垂体组织中分离、鉴定猪新基因1个(MAPKAPK3),该基因提交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FJ436393),同时对这个新基因进行了序列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该成果在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Archiv Tierzucht,Appl Biochem Biotechnol, Journal of applied genetics, Animal Science Papers and Reports等国外知名杂志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11.934。其中3篇文章被国外PLOS ONE,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ENDOCRIN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等杂志他引6次。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云南地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主要完成人:舒相华;尹革芬;杨志雷;宋春莲;李文贵;毕保良;杨贵树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不是由单一病原引起的疾病,它是由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危害养猪业。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障碍,死亡率较高,饲料报酬降低,治疗成本增加,目前,国内外仍没有理想的防控措施。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国内外研究表明,PCV-2、CSFV、PRV、PRRSV不仅与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关,其感染还可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猪对其他疫病免疫抗体的产生,常造成多种疫病的并发或继发感染,加剧病情,使死亡率增高,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预防该病的发生,是现今养猪业较为重要的课题。在相关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从2006年开始对云南部分地区猪主要呼吸道疫病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相应的诊断技术,针对猪场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病猪进行病原检测,明确原发病原,掌握发病趋势,对症防治,证明净化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主要危害病原,结合综合防控措施能及时有效的防控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取得成功后在云南地区部分规模猪场进行示范。主要成果如下:
1、本项目研究表明猪呼吸道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2型病毒、猪瘟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是引发猪场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致病病原,明确了这四种病毒在部分地区猪场的感染情况,给云南地区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规模化猪场开展这4种猪病调查、检测和净化对猪的健康养殖有重要意义。
2、通过对主要致病病原PRRSV PCR阳性样品的51条核酸的ORF5和Ns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与国内外代表性的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进行了病原进化规律研究,明确了猪场病原的来源和传播规律,发现云南地区PRRSV流行毒株正呈现一种不断变异的趋势,并向基因Bank上传了ORF5基因序列,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上,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猪PRRSV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3、2006—2010年,研究制定了种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2种疫病净化技术,在48个猪场实施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疫病监测与净化示范,检测种猪4412头,证明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模式猪场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项目实施前后示范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发病率分别从5.9%和26.44%下降到0 和7.6%,示范猪场经济损失明显下降。据统计综合经济效益达1.1亿多元。
4、2011—2013年研究开发了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野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大量应用于生产服务。2011年检测657份,2012年共检测316份,2013年1—3月份120份;共计1093份,根据检测结果对症指导猪场科学防控,并对12户规模猪场的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开展净化,示范猪场疫病得到控制,经济损失减少。取得了综合经济效益约7500万元。
5、项目执行期间,制定了猪呼吸道疫病防控技术规程,出版专著一部,申请专利一项,在云南部分地区召开28场推广会,发放资料近2000册,培训养猪户800余人次,发表论文8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本科生2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1人。2011年9月《昆明地区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强弱毒鉴别诊断与净化技术示范》获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11月《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防制技术示范》获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推广影响力显著,社会效益良好。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香软型杂交粳稻滇优34、滇优35新品种
选育及示范推广
主要完成人:陶光喜、郭艾、谭亚玲、杨志雷、郭琼仙、
陈远伟、杨燕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种子管理站
嵩明县种子管理站、大理市种子管理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本项目针对国内杂交稻产量高,但米质普片偏差,香软型杂交粳稻品种缺乏的突出问题,从优质亲本培育着手,前后历经12年的时间,分别于2008年、2010年选育出香软型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滇优34、滇优35通过省级审定并应用于生产。
项目创新点:1)培育出长粒型高异交率优质粳稻不育系滇粳优1号A和DHC-10A通过省级鉴定。这两个不育系综合性状优良、品质优、柱头外露特性好,异交率高,繁殖制种容易,产量高、成本低。其中,DHC-10A还具香味,经查新及成果鉴定,具有香味、长粒型高异交率粳稻不育系属国内首次培育而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国内杂交粳稻不育系选育的重大突破,为今后选育优质杂交粳稻组合、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提供了极好的种质资源。
2)利用培育出的优质亲本材料,成功选育出广适性香软型杂交粳稻新品种滇优34、滇优35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这两个品种米质优,食味佳,每千克稻米售价比常规稻米高出1元钱。产量一般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且表现出抗病性好、耐寒性强的特点。其中滇优35种植范围比现在生产上的粳稻品种更为宽广,除适应云南及西南粳稻区外,还适宜在湖南部分地方及辽宁种植。滇优35在湖南省隆回县种植,增产效果极显著。在辽宁省种植,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品质优势,产量也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这是目前国内杂交粳稻品种所不具备的重要特性,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粳稻品种南北相互不能使用的地域限制。这一成果对今后优质、广适性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及参考价值。
3)项目在杂交稻制种技术上取得突破,选育的新品种在海拔1520米宜良县制种获得成功,突破了以往杂交稻只能在海拔1400米以下籼稻区进行制种的限制,拓展了杂交粳稻制种地域,实现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创新。2009年滇优34在云南建水制种产量创570千克/亩国内最高记录。
2010-2012年滇优34、滇优35累计推广61.82万亩,对提高我省水稻产量,促进种粮效益及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同行专家鉴定,该成果在杂交粳稻选育及制种技术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和突破,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不育系选育及制种技术达到国内杂交粳稻领先水平。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云南主要间套作系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汤利,郑毅,董艳,肖靖秀,王劲松,杨继刚,范茂攀,赵平,徐智,王宇蕴,龙光强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曲靖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丽江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
    本项目是2010年由云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云南主要间套作系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以云南主要作物玉米、水稻、马铃薯、烤烟、茶树、蔬菜及小麦//蚕豆系统、不同品种水稻//水稻系统为对象,深入研究了作物及其作物间作的“高产-高效-抗病”氮素养分最佳管理技术,阐明了合理间作改善作物营养状况与提高作物抗病性的相互作用机制,集成了氮肥优化、氮肥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等关键措施,形成了间作作物“高产-高效-控病”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申请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2篇,出版西南地区山地玉米等作物施肥指南3个,建立技术规程规范13项,2008年至2012年在云南累计推广应用142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创新点:1)建立了云南主要作物体系的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明确了云南主要作物的施肥量、施肥品种及施肥方式,阐明了云南省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区域分布及施肥现状。2)首次探讨了小麦//蚕豆体系养分利用与作物产量和抗病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了间作对根际有效养分和对红壤磷的活化作用,建立了不同生态区小麦蚕豆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控病”的氮养分管理技术。3) 明确了不同抗性水稻间作体系(主栽品种与优质糯稻)的养分吸收利用规律,阐明了间作体系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稻瘟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确了水稻间作体系氮养分-水稻产量-稻瘟病的相互作用。通过氮肥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后期追肥根据叶绿素值调控)的氮肥优化措施,建立了水稻间作体系的“高产-高效-控制稻瘟病”的氮养分优化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优质糯稻产量,降低了糯稻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4)明确了油菜//蚕豆体系的养分吸收利用特征,阐明了氮、钾施用水平对间作产量优势和病害的影响,揭示了间作体系氮养分利用与作物产量和抗病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氮养分最佳管理技术。5)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对小麦//蚕豆、水稻//水稻、玉米//大豆、玉米//魔芋、玉米//辣椒等间作体系的间作产量优势和养分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和评价。6)集成了氮肥优化、氮肥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等关键措施,构建了间作作物”高产-高效-控病”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建立了7项技术规范,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本项目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前沿,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间作作物”高产-高效-控病”的养分综合管理的成功范例,受邀国际、国内相关学术大会报告20次为实现我国农田粮食高产、养分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项目实施以来,试验示范区平均每亩增产64.5 kg,氮肥施用减少15-5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作物病害平均防效27%-58%,农药用量减少33%-75%,每亩平均减少成本11.2元,该项目技术措施将长期在西南地区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告
 
项目名称:无人飞艇低空摄影测量及成图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王建雄、杨志强、崔建军、陈向宁、张辅霞、张凌、邹辉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长安大学
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800字以内):
低空摄影测量具有获取成果快、生产周期短、运作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无人飞艇低空摄影系统是一种以无人飞艇为平台,以数字相机为有效载荷,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能够获取规则重叠度影像的航空摄影系统。根据目前无人飞艇的特点,针对低空摄影测量的实际要求,该研究以自制无人飞艇为基础,研究了无人飞艇低空摄影测量过程中的精密姿态控制、多GPS导航等内容,经工程实践检验,可满足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图的要求。主要创新点如下:
1、研发了双陀螺姿态稳定平台,实现了相机控制平台的精确控制。采用双陀螺系统,使用两个精度为0.5度的陀螺仪,一个安置在平台上测定平台的姿态值,一个安置在相机上测定相机的姿态值。平台陀螺在正常工作时用以测定姿态以控制相机,相机陀螺用以测定相机姿态以获取高精度的POS值。两个陀螺可进行差分校正以消除磁漂影响,实测精度达到了3度以内,影像最大分辨率可达5厘米。
2、研发了多GPS定位系统,将导航型GPS定位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通过在飞行平台上安置的4个导航型GPS,构成三角网,采用自由网平差方法进行平差,可获取高精度的坐标值进行定位,实测瞬时定位精度可达到1米以内。
影像数据经处理形成大比例尺地形图,地形图平面中误差为±0.2米,高程中误差为±0.6米。
项目研究取得了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出版专著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