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厅“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的通知

2018-08-11  阅读:5410 云南省科技厅

    
   
各相关学院、部门及相关老师:
     现转发“云南省科技厅关于申报“绿色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的通知”,请我校符合申报条件的老师积极申报,并请申报人于2018816日18:00时前完成网上申报,并将申报纸质材料一式6份报送科技处(至诚楼科技处106室),由科技处统一报送省科技厅。逾期不再受理。
     联系人:杜宇,18213942085
 
 
                                                                   科技处
                                                                2018年8月11日
 
 
 
附件: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申报“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着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水平,支撑引领我省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八大重点产业持续发展,根据《科技创新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现将“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申报方向和要求通知如下,请认真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
一、申报要求
(一)牵头申报单位须在云南省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行管理规范、近3年内无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无严重逾期未验收在研项目、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事业单位。
(二)申报项目的企业(包括牵头或参与)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率须低于70%(附审计报告及相关附表),且应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优先支持已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进入各类科技园区的企业。
(三)项目申报单位须将科研项目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按科研项目分财政科技经费、自筹经费单独核算,专账管理。企业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的,匹配资金比例不低于1:1,并出具资金配套承诺书,立项后据此验收。
(四)项目负责人应当为直接领导或从事项目研究开发的骨干成员,并且能组织协调整个项目执行工作。每个项目负责人限申报1项项目,目前承担有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且项目尚未结题验收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五)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本通知支持范围,同一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多头申报。原则上要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研究方向联合申报,申报项目应涵盖本通知所支持项目的全部研究内容。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起始日期为2019年1月。
二、申报流程
(一)网上填报。申报单位用所分配的登录账号登录云南省科技厅门户网站(http://www.ynstc.gov.cn)进行项目申报。首次提出项目申请的单位须先进行单位注册并经审核通过,获得账号后方可登录填报项目申请材料。
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项目申报材料的受理时间为2018年8月13日8:30至2018年8月17日18:00止,逾期不予受理。请各申报单位安排好申报时间,避免因网络拥堵或审核程序影响正常申报。
技术咨询电话:0871-63139770;QQ:10583660,577039288
(二)组织推荐。项目申报材料经网络在线填报并提交后,须在线导出并打印纸质材料,经项目推荐部门(包括州市、省直管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省直委办厅局、省属事业单位、省属企业、中央驻滇单位、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等所属科技管理部门)审查,签署推荐意见,完成有关签字、签章手续(州市、省直管县市项目须同级科技主管部门签字、签章)。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所列合作单位须在申报书中加盖公章或提供加盖公章的合作协议。
(三)材料报送。所报送的项目申报纸质材料内容必须与网上填报内容一致,一式5份。
报送地址:昆明市护国路28号,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4楼实施科。
受理时间:2018年8月17日8:30-18:00; 8月20日8:30-18:00,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电话:龚力波,0871-63161337
严  娟,0871-63152883
附件: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支持方向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8月   日

附件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项目支持方向
根据《科技创新支撑打造“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支持茶叶、花卉、水果、坚果、咖啡、肉牛等产业,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项目申报可根据支持方向细化研究内容、课题设置、考核指标等,原则上每个项目课题设置不超过5个。
一、云南普洱茶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普洱茶发酵技术;茶叶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清洁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等。
主要目标:完善茶叶质量生产控制标准体系,实现普洱茶产品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安全可追溯;研发建设普洱茶自动清洁化生产线、茶饼自动成型及包装生产线;带动全省普洱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
二、云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良种快繁技术;绿色生产技术;采后储运技术标准的集成示范。
主要目标:以鲜切花、木本花卉等观赏花卉为重点,建立无性系快繁体系,实现优质种苗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构建绿色种植技术体系,研发配套设施设备;研制绿色生产技术标准5-8个,建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个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30%以上;建立采后储运技术标准。
三、云花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精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
主要目标:围绕花卉全产业链,探索新业态,培育新主体,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建立花卉产品精深加工(化妆品、香精香料、食品饮料、干花等)生产线;开发新产品80个以上;形成生产技术标准及规程20项以上;建立花卉旅游示范基地3-5个。
四、云南特色高品质水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健康苗木快繁与质量控制技术;绿色生产技术;采后处理及保鲜储运关键技术。
主要目标:围绕高品质、高品位鲜果生产,招大商、建平台,加强品种、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大幅度提升果业增加值和综合效益。重点针对苹果、葡萄、石榴、猕猴桃、蓝莓、梨等云南特色水果,选育优质、抗病(虫)新品种20个以上;建立年出圃5000万株健康种苗的繁育体系,满足50万亩品种更新换代的需要;制订绿色生产标准或技术规程,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施用量10%以上;增加中高端水果供给,鲜果采收商品化率提高10%以上。
五、澳洲坚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澳洲坚果新品种推广及复合经营技术;澳洲坚果采摘、除皮、烘干、贮藏等初加工关键技术;精深加工及功能性系列产品开发技术;澳洲坚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主要目标:补齐澳洲坚果产业精深加工不足短板,以坚果健康休闲食品开发、功能性产品开发为重点,支撑澳洲坚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选育1-2个澳洲坚果新品种,建立提质增效示范区200亩,辐射带动5万亩,推广区域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个以上。
六、云南精品咖啡加工技术集成及应用
研究内容:咖啡鲜果机械化采摘技术、色选技术,生豆热风循环干燥技术;速溶咖啡高温高压循环逆流高效萃取技术、咖啡液低温浓缩冷冻干燥技术;咖啡精油萃取生产技术。
主要目标:引导深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以改造提升深加工技术为核心,提高精品咖啡产出,推动产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精品咖啡比例提高到10-15%;自主研发全套速溶喷干粉、冻干粉、咖啡精油萃取生产技术工艺,实现新上深加工设备国产化。
七、高原特色肉牛产业竞争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云岭牛持续选育与应用;云南特色牛种质资源创新及开发利用;云南边境肉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发;饲草、饲料集成技术研究。
主要目标:云岭牛核心群存栏规模达2000头以上;完成文山牛、滇中黄牛、槟榔江水牛、德宏水牛、中甸牦牛、独龙牛6个地方特色肉牛品种育种场建设,使每个育种场存栏规模达500头以上;培育20个绿色牛肉产品品牌;快速增加牛源和优质牛肉供应量。
八、特色新型功能及营养健康食品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云南特色农产品特征成分及特异品质研究;特色农产品功能性成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特膳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于特色农产品的特医食品研究与开发;新精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与应用。
主要目标:研发创制一批新型特医食品、特膳食品、精致特色农产品,抢占农产品加工行业制高点。通过项目实施,明确10个以上品种的特异品质、10个以上特征成分、20个以上功能成分并形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20个功能食品、3个以上特医食品、10个特膳食品;形成20项以上高精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标准。
九、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产地环境净化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溯源技术(物联网与大数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
主要目标:形成一批支撑“绿色食品牌”的关键与集成化绿色规划、核心技术、绿色标准、绿色产品、全程方案、绿色制度等,建立10万亩核心示范区;各类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覆盖85%,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5%;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农膜回收率达到65%;制定绿色技术标准30项;制定“绿色食品牌”农产品绿色质量全程溯源技术体系,构建大数据与服务共享平台。
十、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研究内容: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生长规律及生境条件研究;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技术;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林下有机种植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主要目标:阐释云南主要中药材生产发育的遗传特性,探索药材回归自然林下有机种植路径,构建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建立林下有机种植技术参数和标准。申请国家专利30项以上,制定标准2项以上,出版专著2部;完成示范展示1000亩,推广5万亩,形成林下有机中药材种植范例。